首页 >> 丽江乌头

当代的书刊印刷直立省藤

时间:2022/08/30 12:44:17 编辑:

当代的书刊印刷

印刷术是图文复制技术,因而印刷术也是以图文复制为特徵的传播社会文化的技术。当人类 的社会文明进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,在人们对社会文化需求的驱使下,社会生产就会分工产 生以图文复制为业的社会印刷业。

社会文化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,因而需要复制的图文也是多种多样的。秦汉时期用于服饰的 丝绸印染是印刷术的应用;隋唐以后的雕版印书更是印刷术的发展;当代的钞票是印刷品; 商 品包装装潢也是印刷品。但是在社会文化产品中,图书等出版物一直被认为是社会文化传承 的 最重要的物质载体,所以图书、刊物、报纸等出版物印刷,自然在印刷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。当代的书刊出版印刷,在当代的印刷业中,也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。

印刷业的复苏和发展>第一节 书刊印刷业的复苏和发展

进入本世纪以后,传统的雕刻木版印刷随着西方传来的铅、石印刷术的发展,逐渐衰落下 去。而取而代之的铅、石印刷术首先在东部沿海几个大城市如上海、广州、天津等慢慢传播 开 来。以商务印书馆、中华书局为代表的印刷厂,主要从事书刊印刷。到本世纪三十年代,上 海 的书刊印刷业曾出现过一段繁荣景象,上海也就成为当时中国出版印刷的中心。但好景不长 ,在日本侵华战争的硝烟弥漫下,中国的出版印刷业遭受摧残,衰败不振。中国当代的书刊 印刷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。

印刷的特点>一、书刊印刷的特点

人们习惯把印刷分成书刊印刷、报纸印刷、黄牛木包装装潢印刷、证券印刷等,这样区别固然是针 对这些印刷品有着不同的使用功能,但是不同的印刷品也确实反映了这些印刷的不同特点。那么,书刊印刷有哪些特点呢?

1.书刊印刷在印刷业中居主导地位

长期以来,由于中国的经济还比较落后,又由于人们的商品经济观念比较淡薄,所以在印刷 品中 除了书刊、报纸以外,其他的像包装印刷、工业品印刷等,在整个印刷业中,占的比重很小 , 相比之下,书刊印刷的生产能力,在整个印刷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。一般的书刊印刷厂,规 模 小的300-500人;中等规模的500-1000人;大型书刊印刷厂,在1000人以上。像北京新华印 刷厂,1959年底,职工总数已达3000多人。中国科学院印刷厂,1984年底,职工总数达11 04人,年生产能力:排字20583万字(其中外文占四分之一),铅印印刷10.6万令,平版印刷3 .1万色令,书刊装订9.8芜青万令。在五十至七十年代,书刊印刷(不含报纸印刷),在整个印刷 业的产能中,大约占70%左右。

2.书刊印刷以文字书页印刷为主

尽管各种图书、刊物,封面内容各不相同,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:1以文字为主;2以册 页形式组成版面。

汉语汉字同西方拼音文字比较,是很有特色的。拼音文字只有几十个字母,而通用汉字在70 00字左右。因此,对于使用汉字的中国书刊印刷来说,文字排版,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艺技 术。一般的书刊印刷厂,都要设置一定规模的排字车间。内设化铅、铸字、拣字、排版、 校 对、打纸型、浇铅版等工序。对于印刷数量比较大的书刊,除了做成铅版以外,为了提高铅 版的耐印力,还往往在铅版上再电镀一层铁或铜。从原稿进入排字车间,到做出印刷版要经 过10多道工序。在八十年代之前,一般的书刊印刷,都还采用活字排版铅印印刷。由于活字 排 版工艺繁杂,劳动强度大,再加之铅又污染环境,有碍工人健康等原因,长期以来,不少书 刊印刷业内人士一直在寻求用新的文字排版方法,代替落后的铅活字排版。这一努力终于有 了结果,自八十年代开始,书刊印刷中的铅字排版“热排”逐渐被电脑排版“冷排”所取代 。

一般来说,书刊是由许多图文兼容的印刷册页顺序叠合装订而成,加之书刊印刷的数量都比 较大,所以从十九世纪中叶到本世纪八十年代,书刊印刷大都使用对开以上较大机型的平台 铅印 机和轮转铅印机。印刷的任务仅仅是把图文从印版转印到纸张上,还需把印张按照页码顺序 折叠 成书帖,再将多幅书帖按页码顺序配叠起来,装订、包封面、裁切最后才成书刊。从这里可 以看到 ,书刊印刷最大的一个特点,就是书刊印刷的全过程是由文字排版、印刷和装订三个大工序 组成的。文字排版属印前处理;书刊装订又称印后加工。由于图文排版和书刊装订这两大工 序,手工操作体力劳动占有较大比重,所以这两大工序的从业人员往往要占到书刊印刷全 部人员的三分之二以上。其他印刷,如包装印刷、商业文教印刷、证券印刷等,在中间印刷 工序上,与书刊印刷都差不多,但在印前处理和印后加工方面,相比之下,区别就很明显了 。

3.书刊印刷具有明显的加工生产性质

人们往往把书刊看作是精神产品,这并无争论。因为作用于人们思想意识的是书刊的图文内 容,也就是书刊内涵的精神。但精神这个东西,是不能超越时间、空间而长期保存的。要想 精神长存,就得首先把精神用语言、文字或图画表达出来,其次把文字或图画复制在一种物 体上,使这种物体成为这个精神产品的物质载体。确切地说,书刊就是图文精神产品的物 质 载体。那么,书刊印刷,就是加工生产这种物质载体的工业。在欧美,一般把印刷业列为制 造业 ,这有它一定道理。因为印刷产品确实是经过印刷厂的生产而制造出来的。但是在中国,人 们则是把书刊印刷看作是加工业。为什么? 你看:书刊是出版物,因此,书刊的内容不是由 书刊印刷厂定的,而是由出版社(或其他书刊出版部门)决定的。就是书刊版式设计,封面设 计 ,在大多数情况下,印刷用的纸张和装帧材料,也都是由这些部门提供的。印刷厂的任务仅 仅是按照这些出版部门的设计要求,来完成加工生产。书刊印刷的这一特点,就在一定程度 上决定了书刊印刷厂与出版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。有些大的出版社,为了书刊印刷加 工的方便,还成立了自已直属印刷厂。工厂的厂长是由出版社任命的;出版社的书刊加工印 刷任务,则由这个印刷厂承担。印刷厂实际上是出版社的附属机构。如果说在过去计划经济 体制下,印刷厂与出版社之间的这种隶属关系还能维系印刷厂的生存的话,九十年代,在由 计 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,在维系印刷厂与出版社之间的纽带已经松弛的情况下,许多 书刊印刷厂迫不得已走向市场自寻出路,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暂时遇到困难,也是难免的。

印刷的复苏>二、书刊印刷的复苏

书刊是文化产品,书刊印刷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经济文化的状况。中国自三十年 代 后期,至四十年代末期,由于受战争的影响,经济萎缩,文化不振,印刷业也受其影响,处 于冷落凋敝状态中。

上海一直是中国书刊印刷业比较集中的大城市,据1951年上海印刷业同业公会统计,从事书 刊印刷的工厂,铅印业76户,3100人;平印业147户,3380人;书刊装订业130户,3640人。这 些工厂一般仅十几人到几十人,规模不大,设备简陋,生产能力很小,年产量铅印仅20万令 左右 ,还不如现在一个大型书刊印刷厂的年产量。据不完全统计,1949年全国书刊印刷的产量还 不到50万令。拿这个产量同当时中国4亿多人口相比,可见当时的书刊印刷业是多么的薄 弱。

中国书刊印刷业就是在这样落后、薄弱的起点上开始复苏的。

1949年,在中央政府设出版总署,负责管理出版、印刷、发 行方面的工作。出版总署于1950年10月28日,发布了《关于国杭爱龙蒿营书刊出版印刷发行企业分工 专业化与调整公私关系的决定》。根据决定的精神,将原来集编、印、发于一体的国营新华 书店,一分为三,分别成立了人民出版社、新华印刷厂总管理处、新华书店总店。从此中国 书刊印刷,不管是国营的还是公私合营的书刊印刷厂,统统纳入了由出版总署归口管理的自 上 而下的书刊印刷管理系统。1954年出版总署撤消,全国的出版业务改由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 局管理。在各省、直辖市、自治区也相应建立出版局,管理出版、印刷、发行等业务。

进入五十年代以后,社会日趋稳定,开办教育事业,学生需要课本,当务之急是尽快使书刊印刷厂恢复生产。当时就全国范围来说,私营书刊印刷厂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,但大多规模又过小。政府一方面给他们安排书刊印刷任务,一方面把过于分散、生产量小的小厂进行合并或公私合营,使大家都有活干。

1951年4月,全国新华印刷厂举行第一次工作会议,书刊印刷厂恢复到304家。厂家的绝对数 字 可能缩小了,但工厂的生产能力却相对扩大了,共拥有铅印机777台(注:对开机两台算一台 )。其中12家国营新华印刷厂拥有铅印机128台,占全国铅印机总数的16.5%(表19-1)。

表19-11951年4月全国各大区书刊印刷铅印机统计表

地区全张米力机*(台)对开米力机 *(台)全张平台机(台)对开平蒙古荚蒾台机咽部肿瘤的症状有哪些呢
泌尿系结石的食疗偏方
生活中常见性病有哪些
阑尾炎能控制吗
相关资讯